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应用缓冲区【一个动态扩容的buffer类】

news/2024/5/17 18:51:15 标签: 网络, 服务器, c++, linux, tcp

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为什么需要设计应用层缓冲区
    • 必须要有 output buffer
      • 目的
      • 问题
      • output buffer的解决方案:
    • 必须要有 input buffer
    • 总结
  • 二、设计要点
  • 三、buffer设计思路
    • 基础函数
      • 关于iovec与readv
    • readfd
    • 如何实现动态扩容


前言

在上一个博客,我们介绍到什么是缓冲区出发,然后也分析了epoll 两个模式使用阻塞与非阻塞缓冲区的区别。
epoll与socket缓冲区的恩恩怨怨
本文介绍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内部逻辑稳定的读写缓冲区。基于Muduo库的设计思想。

一、为什么需要设计应用层缓冲区

基于Muduo库的应用缓冲区源码以及陈硕大神的博客进行实现与总结。

大多数的网络模型是非阻塞IO模型,即每次send() 不一定全发完,没发完的数据要用一个容器进行接收,所以必须要实现应用层缓冲区.

如果是水平触发,那么套接字会一直处于可读状态,io多路复用函数会一直认为这个套接字被激活,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触发后没有将tcp缓冲区中的数据全部读出,那么下次进行到poll函数时会立即返回,因为套接字一直是可读的。这会导致了busy loop问题。

如果是边缘触发,那么就只会触发一次,即使第一次触发没有将所有数据都读走,下次进行到poll也不会再触发套接字的可读状态,直到下次又有一批数据送至tcp缓冲区中,才会再次触发可读。所以有可能存在漏读数据的问题,万一不会再有数据到来呢,此时tcp缓冲区中仍然有数据,而应用程序却不知道。

这样一来,应用层的缓冲是必须的,每个 TCP socket 都要有 stateful 的 input buffer 和 output buffer。

必须要有 output buffer

目的

网络库需要为每个TCP连接配置输出缓冲区,以便处理数据的发送和缓冲,并且需要根据套接字的可写状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度。这样可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发送和事件处理,使程序能够快速返回事件循环,提高整体的性能和响应能力。

问题

程序想通过 TCP 连接发送 100k 字节的数据,但是在 write() 调用中,操作系统只接受了 80k 字节(受 TCP advertised window 的控制,细节见 TCPv1),你肯定不想在原地等待,因为不知道会等多久(取决于对方什么时候接受数据,然后滑动 TCP 窗口)。程序应该尽快交出控制权,返回 event loop。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 20k 字节数据怎么办?

output buffer的解决方案:

1、对于应用程序而言,它只管生成数据,它不应该关心到底数据是一次性发送还是分成几次发送,这些应该由网络库来操心,程序只要调用 TcpConnection::send() 就行了,网络库会负责到底。网络库应该接管这剩余的 20k 字节数据,把它保存在该 TCP connection 的 output buffer 里,然后注册 POLLOUT 事件,一旦 socket 变得可写就立刻发送数据。当然,这第二次 write() 也不一定能完全写入 20k 字节,如果还有剩余,网络库应该继续关注 POLLOUT 事件;如果写完了 20k 字节,网络库应该停止关注 POLLOUT,以免造成 busy loop。
2、如果在发送过程中,输出缓冲区仍然有待发送的数据,而程序又要写入新的数据,网络库应该将新的数据追加到输出缓冲区的末尾,等待下次套接字可写时再发送。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写入操作导致的性能下降。
3、如果程序想要关闭连接时,但输出缓冲区中仍有待发送的数据,网络库不能立即关闭连接。相反,它应该等待数据发送完毕后再关闭连接,以确保数据不会丢失。

必须要有 input buffer

TcpConnection必须要有input buffer TCP是一个无边界的字节流协议,接收方必须要处理“收到的数据尚不构成一条完整的消息”和“一次收到两条消息的数据”等等情况。一个常见的场景是,发送方send了两条10k字节的消息(共20k),接收方收到数据的情况可能是:

一次性收到20k数据
分两次收到,第一次5k,第二次15k
分三次收到,第一次6k,第二次8k,第三次6k
等等任何可能
以上情况俗称“粘包”问题。

网络库在处理“socket可读”事件的时候,必须一次性把socket中数据读完(从操作系统buffer搬到应用层buffer),否则会反复触发POLLIN事件,造成busy loop。
如何处理?
接收到数据,存在input buffer,通知上层的应用程序,OnMessage(buffer)回调,根据应用层协议判定是否是一个完整的包,进行codec解码,如果不是一条完整的消息,不会取走数据,也不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是一条完整的消息,将取走这条消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何处理就是上层应用程序的职责了。

总结

Non-blocking IO 的核心思想是避免阻塞在 read() 或 write() 或其他 IO 系统调用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复用 thread-of-control,让一个线程能服务于多个 socket 连接。IO 线程只能阻塞在 IO-multiplexing 函数上,如 select()/poll()/epoll_wait()。这样一来,应用层的缓冲是必须的,每个 TCP socket 都要有 stateful 的 input buffer 和 output buffer。muduo库都是带缓冲的I/O,不会自己去read()或write()某个socket,只会操作TcpConnection的input buffer和output buffer。更确切的说,是在OnMessage()回调里读取input buffer;调用TcpConnection::send()来间接操作output buffer,一般不会直接操作output buffer。
所以,设计应用层自己的缓冲区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由应用程序来管理缓冲区问题

二、设计要点

陈硕大神的总结如下:
应用缓冲区对外表现为一块连续的内存(char, len),以方便客户代码的编写。其 size() 可以自动增长,以适应不同大小的消息。它不是一个 fixed size array (即 char buf[8192])。内部以 vector of char 来保存数据,并提供相应的访问函数。*
要点
1、应用层缓冲区通常很大,也可以初始很小,但可以通过动态调整改变大小(vector)
2、当用户想要调用write/send写入数据给对端,如果数据可以全部写入,那么写入就好了。如果写入了部分数据或者根本一点数据都写不进去,此时表明内核缓冲区已满,为了不阻塞当前线程,应用层写缓冲区会接管这些数据,等到内核缓冲区可以写入的时候自动帮用户写入。
3、当有数据到达内核缓冲区,应用层的读缓冲区会自动将这些数据读到自己那里,当用户调用read/recv想要读取数据时,应用层读缓冲区将已经从内核缓冲区取出的数据返回给用户,实际上就是用户从应用层读缓冲区读取数据
4、应用层缓冲区对用户而言是隐藏的,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应用层缓冲区的存在,只需读/取数据,而且也不会阻塞当前线程

三、buffer设计思路

/*
  1-----2---3-------4------5
  1是begin
  2是kCheapPrepend 表示8字节头部
  3是prependableBytes也就是readerIndex_   
  4是writerIndex_
  5是buffer_.size()


  1-2是 头部信息大小
  2-3是 已经读过来的 缓冲区 空闲的prependableBytes() - kCheapPrepend
  3-4是  readableBytes    要读的空间   也就是writerIndex_ - readerIndex_
  4-5是   writableBytes  可写的空间    也就是是buffer_.size() - writerIndex_

prependableBytes() - kCheapPrepend 就是已经读了的 ,空闲出来的
加上可以写的,就是中共能够写入的,如果不够就要resize
如果够那么 就需要挪一下 ,把已经读的了与可以写的拼在一起
*/

muduo应用层缓冲区的设计采用std::vector数据结构,一方面内存是连续的方便管理,另一方面,vector自带的增长模式足以应对动态调整大小的任务
缓冲区Buffer的定义如下,只列出了一些重要部分
主要就是利用两个指针readerIndex,writerIndex分别记录着缓冲区中数据的起点和终点,写入数据的时候追加到writeIndex后面,读出数据时从readerIndex开始读。在readerIndex前面预留了几个字节大小的空间,方便日后为数据追加头部信息。缓冲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动态调整readerIndex和writerIndex的位置,初始缓冲区为空,readerIndex == writerIndex。

Muduo Buffer 的 size() 是自适应的,它一开始的初始值是 1k,如果程序里边经常收发 10k 的数据,那么用几次之后它的 size() 会自动增长到 10k,然后就保持不变。这样一方面避免浪费内存(有的程序可能只需要 4k 的缓冲),另一方面避免反复分配内存。当然,客户代码可以手动 shrink() buffer size()。

以下是别人的总结

  •  1.相比之下,采用vector连续内存更容易管理,同时利用std::vector自带的内存
    
  •    增长方式,可以减少扩充的次数(capacity和size一般不同)
    
  •  2.记录缓冲区数据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写入时写到已有数据的后面,读出时从
    
  •    数据起始位置读出
    
  •  3.起始/结束位置如上图的readerIndex/writeIndex,其中readerIndex为缓冲区
    
  •    数据的起始索引下标,writeIndex为结束位置下标。采用下标而不是迭代器的
    
  •    原因是删除(erase)数据时迭代器可能失效
    
  •  4.开头部分(readerIndex以前)是预留空间,通常只有几个字节的大小,可以用来
    
  •    写入数据的长度,解决粘包问题
    
  •  5.读出和写入数据时会动态调整readerIndex/writeIndex,如果没有数据,二者
    
  •    相等
    

基础函数

成员变量

  static const size_t kCheapPrepend = 8;    //默认预留8个字节
  static const size_t kInitialSize = 1024;   //初始大小
private:
  std::vector<char> buffer_;    //vector用于替代固定数组
  size_t readerIndex_;            //读位置
  size_t writerIndex_;             //写位置

Buffer获取各个长度的方法:

//可读大小
  size_t readableBytes() const
  { return writerIndex_ - readerIndex_; }
   //可写大小
  size_t writableBytes() const
  { return buffer_.size() - writerIndex_; }
 //预留大小
  size_t prependableBytes() const
  { return readerIndex_; }

获取可读下标:

//读的下标
  const char* peek() const
  { return begin() + readerIndex_; 

返回缓冲区中可读数据的起始地址


    const char* peek() const
    {
        return begin() + readerIndex_;
    }

把onMessage函数上报的Buffer数据,转成string类型的数据返回


    // 把onMessage函数上报的Buffer数据,转成string类型的数据返回
    std::string retrieveAllAsString()
    {
         // 应用缓存区可读取长度writerIndex_ - readerIndex_数据的长度
        return retrieveAsString(readableBytes());
    }

    std::string retrieveAsString(size_t len)
    {
        // 可读数据的 地址以及长度 构造出ret,把readable的数据全部读取
        std::string result(peek(), len);
         // 上面一句把缓冲区中可读的数据,已经读取出来,这里肯定要对缓冲区进行复位操作
        retrieve(len);
        return result;
    }

关于iovec与readv

引用博客
使用read()将数据读到不连续的内存,要经过多次的调用read。如果要从文件中读一片连续的数据至进程的不同区域,有两种方案:
①使用read()一次将它们读至一个较大的缓冲区中,然后将它们分成若干部分复制到不同的区域;
②调用r©adO若干次分批将它们读至不同区域。同样,如果想将程序中不同区域的数据块连续地写至文件,也必须进行类似的处理。
缺点:执行系统调用必然使得性能降低。

UNIX提供了另外两个函数—readv()它们只需一次系统调用就可以实现多个缓冲区之间传送数据,免除了多次系统调用或复制数据的开销。readv()称为散布读,即将文件中若干连续的数据块读入内存分散的缓冲区中。

这里为什么要用readv
因为我们预先不知道内核缓冲区的数据大小, 在某些情况下,应用缓冲区可能无法存储全部的读取数据,需要额外的缓冲区进行存储。通过使用栈上的内存空间extrabuf,存储额外的读取数据。
这样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保存到这个两个不同的内存区域中。
通过一次 readv 函数调用读入内存分散的缓冲区中。就能大大提高数据读取效率。

主要是为了解决,应用缓冲区内存不够的情况下保证只是进行一次系统调用。

readfd

用户自定义缓冲区Buffer是有大小限制的,我们一开始不知道TCP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量有多少,如果一次性读出来会不会导致Buffer装不下而溢出。所以在readFd( )函数中会在栈上创建一个临时空间extrabuf,然后使用readv的分散读特性,将TCP缓冲区中的数据先拷贝到Buffer中,如果Buffer容量不够,就把剩余的数据都拷贝到extrabuf中,然后再调整Buffer的容量(动态扩容),再把extrabuf的数据拷贝到Buffer中。当这个函数结束后,extrabuf也会被释放。另外extrabuf是在栈上开辟的空间,速度比在堆上开辟还要快。

ssize_t Buffer::readFd(int fd, int* saveErrno)
{
    /*
    在某些情况下,应用缓冲区可能无法存储全部的读取数据,
    需要额外的缓冲区进行存储。通过使用栈上的内存空间extrabuf,存储额外的读取数据。

    需要将文件(套接字)接收缓冲中的数据读入不同位置时,
    可以不必多次调用 read 函数,而是通过一次 readv 
    函数调用就能大大提高数据读取效率。
    */
    char extrabuf[65536] = {0}; // 栈上的内存空间  64K
    
    struct iovec vec[2];
     // 这是Buffer底层缓冲区剩余的可写空间大小
    const size_t writable = writableBytes();
    vec[0].iov_base = begin() + writerIndex_;
    vec[0].iov_len = writable;

    vec[1].iov_base = extrabuf;
    vec[1].iov_len = sizeof extrabuf;
    // 保证缓冲区刚刚好 能够一次性读完
    const int iovcnt = (writable < sizeof extrabuf) ? 2 : 1;
    const ssize_t n = ::readv(fd, vec, iovcnt);
    if (n < 0)
    {
        *saveErrno = errno;
    }
    else if (n <= writable) // Buffer的可写缓冲区已经够存储读出来的数据了
    {
        writerIndex_ += n;
    }
    else // extrabuf里面也写入了数据 
    {
         // writerIndex_开始写 n - writable大小的数据
        writerIndex_ = buffer_.size();
        append(extrabuf, n - writable); 
    }
    return n;
}

readFd巧妙的设计,可以让用户一次性把所有TCP接收缓冲区的所有数据全部都读出来并放到用户自定义的缓冲区Buffer中。

如何实现动态扩容

上面介绍到了,如果用户自定义的缓冲区Buffer内存不够,需要把extrabuf中的数据加入到我们的应用缓冲区中去,这个时候我们的应用缓冲区就需要动态扩容了。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扩容,一种是内部腾挪的方式

在追加函数中 想要确保有足够的空间ensureWriteableBytes。

    // 把[data, data+len]内存上的数据,添加到writable缓冲区当中
    void append(const char *data, size_t len)
    {
        // 追加到 beginWrite 后面 也就是 3-4是  readableBytes    要读的空间
        // 然后writerIndex_ 往后面挪
        ensureWriteableBytes(len);
        std::copy(data, data+len, beginWrite());
        writerIndex_ += len;
    }

如果writableBytes可写入的空间小雨将要存入数据的带下就需要makeSpace扩容

    // 可写部分  是buffer_.size() - writerIndex_   
    // 要写  len 这么长,需要对比一下可写缓存区的 长度
    // 如果太小要扩容
    void ensureWriteableBytes(size_t len)
    {
        if (writableBytes() < len)
        {
            makeSpace(len); // 扩容函数
        }
    }

prependableBytes() - kCheapPrepend 就是已经读了的 ,空闲出来的加上可以写的,就是总共能够写入的,如果不够就要resize
如果够那么 就需要挪一下 ,把已经读的了与可以写的拼在一起。

  void makeSpace(size_t len)
    {
        if (writableBytes() + prependableBytes() - kCheapPrepend< len )
        {
            // 腾不出这个大小 ,就要resize
            buffer_.resize(writerIndex_ + len);
        }
        else
        {
            size_t readalbe = readableBytes();
            std::copy(begin() + readerIndex_, 
                    begin() + writerIndex_,
                    begin() + kCheapPrepend);
            readerIndex_ = kCheapPrepend;
            writerIndex_ = readerIndex_ + readalbe;
        }
    }

http://www.niftyadmin.cn/n/5061024.html

相关文章

目标检测YOLO实战应用案例100讲-面向辅助驾驶的道路目标检测(下)

目录 3.4.3 训练流程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评价指标 3.5.2 有效性验证

【生物信息学】使用HSIC LASSO方法进行特征选择

目录 一、实验介绍 二、实验环境 1. 配置虚拟环境 2. 库版本介绍 3. IDE 三、实验内容 0. 导入必要的工具 1. 读取数据 2.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3. 进行HSIC LASSO特征选择 4. 特征提取 5. 使用随机森林进行分类&#xff08;使用所有特征&#xff09; 6. 使用随机森…

【 SuperPoint 】图像特征提取上的对比实验

1. SIFT&#xff0c;SuperPoint 都具有提取图片特征点&#xff0c;并且输出特征描述子的特性&#xff0c;本篇文章从特征点的提取数量&#xff0c;特征点的正确匹配数量来探索一下二者的优劣。 SuperPoint提取到的特征点数量要少一些&#xff0c;可以理解&#xff0c;我想原因大…

Linux 基本语句_4_指针和函数

指针函数 顾名思义&#xff0c;即返回值为指针的函数 int * f (int n){int *p NULL;//空指针return p;//返回一个地址 }函数指针 指向函数的指针&#xff0c;每个函数都有自己的入口地址&#xff0c;函数指针专门指向这些地址#include <stdio.h>int max(int a, int b)…

RPA是什么意思?RPA机器人很厉害吗?

RPA&#xff08;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xff09;是一种新型的自动化软件&#xff0c;它的全称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它通过模拟人类在计算机上执行的操作&#xff0c;实现自动化处理任务的目的。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xff0c;RPA机器人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广泛…

复习Day06:24. 两两交换链表中的节点、19.删除链表的倒数第N个节点

之前的blog链接&#xff1a;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303286/article/details/131700482?spm1001.2014.3001.5501 我用的方法是在leetcode再过一遍例题&#xff0c;明显会的就复制粘贴&#xff0c;之前没写出来就重写&#xff0c;然后从拓展题目中找题目来写。辅以Lab…

elementplus中el-checkout绑定0或者1时未渲染选中

前提问题&#xff1a; elementplus中使用el-checkout时后端返回的不是true和false&#xff0c;而是1和0&#xff0c;el-checkout选择框未自动渲染选中 解决过程&#xff1a; 在el-checkout中添加&#xff0c;:true-label"1"&#xff0c;:false-label"0"…

【网络协议】ARP协议

为什么网络需要同时借助MAC地址这种物理地址和IP地址这种逻辑地址进行通信&#xff1f; 尽管目前MAC地址可以通过逻辑的方式进行修改&#xff0c;但它最初是被设计为不可人为更改的硬件地址。虽然MAC地址也可以满足唯一性的要求&#xff0c;但由于它不可由管理员根据需求通过逻…